【广西日报】理论版“青年说理”栏目刊发我校林媛媛老师理论文章

来源:文化与旅游学院作者: 林媛媛 发布时间:2025-10-11浏览量:

10月11日,《广西日报》“青年说理”栏目刊发我校林媛媛老师理论文章《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文章围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这一重要要求,从时刻保持历史清醒、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三个维度探讨了如何从根源上破解贫困代际传递的难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共同富裕筑牢最坚实的根基。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报纸版面截图

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贫困是历史性顽疾和全球性问题,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在带领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我国正朝着破解相对贫困难题目标继续前行。如何从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与全国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广西,怎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这一重要要求,依然振聋发聩。贫困并非不可战胜,但绝非一蹴而就。必须时刻保持历史清醒、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保持历史清醒

贫困及其伴生的饥饿、疾病、战争等现象,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世界银行2024年报告显示,全世界约有7亿人口处于极端贫困状态,全球减贫进度远不如预期,不少国家甚至出现停滞、倒退的状况。2020年,我国已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广西更是交出了一份极为醒目的成绩单:63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个贫困村、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然而,扶贫成绩只属于过去,贫困治理仍然在路上。要前行,就须保持独有清醒:消除相对贫困是不折不扣的持久战,更具长期性、复杂性与系统性。截至2025年8月底,广西通过动态监测纳入的低收入人口总规模为347.84万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仍然任重道远。其中,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尤为重要。因为,贫困一旦代际传递,极易形成恶性循环。不仅会削弱脱贫攻坚成果的稳定性,也会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贫困治理的问题和不足,精准切断贫困根源,让脱贫家庭的下一代拥有公平发展的机会,为广西长远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坚定历史自信

贫困固然是世界性难题,但对于此类难题的解决,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实践表明,我国不仅缔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减贫奇迹,而且形成了关于贫困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提升了贫困治理的针对性;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蹚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广西同样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玉林市容县地处山区,可谓“半城半水一田八分山”,曾是广西贫困人口较多、贫困发生率较高、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容县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计划、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通过教育帮扶帮助农村家庭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过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在反贫困上理论更加成熟、实践更加坚定的政党,必将带领中国人民继续缔造反贫困奇迹,把新的“不可能”变成又一个“可能”。

增强历史主动

要稳步前行,光有历史清醒和历史自信远远不够,需要我们在尊重历史规律和人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历史主动精神扎实推动深度贫困治理。唯有坚持实干为要,才能向着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不断迈进。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关键在于用教育拔思想穷根、以教育授技能之渔、靠教育长效治理。实践表明,上一代的发展困境往往源于教育不足、技能缺乏。我们的下一代,若不注重学习提升,容易陷入代际贫困的深坑。当前,广西正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区建设,通过构建教育长效帮扶体制机制,努力解决因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不稳、“输血性扶贫”难以向“造血式振兴”转换等问题。据统计,2024年广西累计投入学生资助财政资金86亿元,让435万低收入家庭子女免于学费焦虑。历史和现实表明,教育上的投入就是真正的投入,在教育上的主动就是真正治理贫困的主动。这份主动,必将从根源上破解贫困代际传递的难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共同富裕筑牢最坚实的根基。